2025年央視春晚,自人形機器在春晚的舞臺上亮相,不僅呈現了一場視聽盛宴,也標志著中國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工廠量產的開始,人形機器人行業作為人工智能和高端制造的重要方向,將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工信部發表人形機器人發展規劃意見書,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和時間表,為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從頂層設計到地方扶持,讓整個行業在全國遍地開花。國家《“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明確要求2025年機器人密度達500臺/萬人(較2020年翻倍),并重點突破“仿生感知與認知”等關鍵技術。在科技部“智能機器人”重點專項中,具身智能首次被單列,5年經費超20億元。在北京成立了全國首個具身智能產業聯盟,中關村提出可供2000小時/年的免費算力券,亦莊建設10萬平方米人形機器人測試基地,模擬工廠、家庭等20余種場景。而深圳為了搶占先機,更是提出了《“機器人+”應用示范實施方案》,要求醫院、物流園區等場景強制開放30%空間供機器人測試。此外,在上海、江蘇、安徽等地同樣為機器人的發展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當全球還在爭論“人形機器人是否偽需求”時,中國政策的杠桿正在撬動場景、用場景反哺技術、用技術重塑產業鏈。
根據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大會披露的信息,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約27.6億元,預計到2029年,國內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750億元,約占到全球的1/3。據了解,截至2024年年底,國內人形機器人整機公司已超過80家,而全球范圍內這一數字接近150家,當前隨著機器人行業的快速發展,機器人公司的數量越來越多,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正在重塑就業市場,對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為技術型人才帶來前所未有的職業機遇,尤其是既懂機器人技術又懂人工智能算法的復合型人才將在求職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與傳統制造業相比,新興產業不僅提供更具競爭力的薪資,也創造了廣闊的職業成長空間。更重要的是,新興領域對人才的評價機制為廣大普通院校學子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據特斯拉中國招聘主管透露,去年錄取的應屆生中65%擁有RoboMaster等賽事獎項,反而有清華碩士因缺乏項目經驗被拒。優必選HRD更直言,在GitHub開源過機器人SLAM代碼的二本學生,可能比名校畢業生更具競爭力。這種“能力>學歷”的新規則,讓很多適齡學子對技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實踐經歷遠比一紙文憑更加重要。
21世紀的教育,本質是培養人類與機器智能共生的能力,基于對技術行業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主陣地的江蘇宿遷八維學校,為滿足學生們快速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根據行業技術的更新迭代,開設了機器人課程,通過不斷探索,結合江蘇宿遷八維學校創新教育模式,幫助學生們從多個方向創造優勢,具備核心競爭力。
江蘇宿遷八維學校在職業教育領域深耕29年,十五大專業方向涵蓋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游戲等,均為當下熱門的領域。江蘇宿遷八維學校已成功培養數萬名新興領域技術人才,他們中有人從零基礎起步,如今成為大廠算法工程師;有人跨界學習,在智能駕駛領域拿下年薪50萬+的offer;更有985文科生、研究生通過大學生短期精英班5個月歷練,成功逆襲大廠程序員……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未來10年,這些領域仍將是就業的“黃金賽道”。
2025年,江蘇宿遷八維學校進一步推出20.1課程體系,集中發力百大高薪項目、2025新熱提薪項目、2025重點保薪項目,建立20.1卓越工程師強訓體系,打造具備專業技術、軟件設計、工程優化、項目講解、前瞻創新能力的五邊形IT戰士,一站式提升就業率、就業薪資、就業穩定性三大指標!
在這個技術迭代加速的時代,選擇往往比努力更重要。江蘇宿遷八維學校愿做每一位追夢學子的引路人,幫助大家在新賽道上跑出“加速度”,實現從“職場小白”到“技術大拿”的華麗蛻變。現在起加入我們,遇見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