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值各個高校招生旺季,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了《關于開展202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大本科專業調整力度,著力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結構。
《通知》明確,支持高校面向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能源、綠色低碳、金融科技等關鍵領域布局相關專業,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支持高校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對現有專業進行改造,培育交叉融合的新興專業,打造特色優勢專業集群。
如此設置,究竟有何深意?
聚焦“國家戰略人才”培養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類人才素質。
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國家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培養更多與現代科技進步、現代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卓越工程師。
當下,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進入密集活躍期。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領域快速進步,深刻改變全球產業發展。
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一方面,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多高素質、高技術人才,尤其是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領域,對人才的需求尤為突出;另一方面,傳統優勢產業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與新興未來產業的建設、管理與發展也急需高技能人才的參與。
因此,聚焦國家戰略關鍵領域急需人才的培養,不僅有助于我國在未來的全球化競爭中取得勝利,更是促進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
“新工科”優勢在哪里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人才要為國家戰略服務,那么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必然要緊跟時代發展,提前布局“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專業,培養符合時代發展的新型人才。
“新工科”是指針對新興產業的專業,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機器人、云計算等,也包括傳統工科專業的升級改造。相對于傳統的工科人才,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的是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
“新工科”的特點也表現為以下幾點:
1、新工科人才不僅要在某一學科專業上精深,還要具備“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
2、新工科人才不僅擁有超強的問題解決能力,還有能力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去解決未來發展出現的問題,對未來技術和產業起到引領作用;
3、新工科人才不僅擅長技術,還是懂得經濟、社會和管理,并兼具良好的人文素養高素質綜合型人才。
除“新工科”外,“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同樣具有交叉融合、跨領域、跨學科的特點。這些特點也預示著,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將更加多元化和多樣化。它考驗的不僅是一個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同時還要成為一名終身學習者。?????????????????????????????????????
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 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有望達到70.8萬億元。同時,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應用,促進千行百業加快轉型升級。截至2023年9月,經營范圍涉及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企業已超過53萬家,這為“新工科”人才的就業和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機遇和發展空間。
八維教育助力學子圓夢
時下,數字人才不足、人才素質與產業相關崗位需求不匹配、關鍵核心領域創新能力不夠等問題日益凸顯。一方面是每年高校畢業生超千萬,不少年輕人面臨就業壓力。另一方面是企業數字化發展產生大量新崗位,卻難以招到合適人才。
據測算,我國數字化人才缺口在2500萬至3000萬左右,而且還在不斷擴大。特別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半導體、大數據等相關領域人才需求量激增。
獵聘大數據顯示,AIGC領域人才需求激增,新發布職位數量同比增長612.5%。在其他諸多招聘平臺,圖像算法工程師和架構師薪資排名領先,數字人才無疑已成為這個時代的“香餑餑”。
八維教育的“十五大專業”為廣大學子提供了多元化的發展路徑,涵蓋了云計算、物聯網、移動通信、人工智能、大數據、全棧開發等前沿技術領域,同時也包括了傳媒、國際新媒體等富有創意的專業方向。這樣的專業設置,不僅讓學生們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做出最優選擇,更為他們日后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多年來,無論是新晉的大學畢業生,還是已在職場奮斗多年的工程師,很多人通過在八維學習或進修,都成功實現了自己的高薪就業夢。
新工科專業不僅為學子們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更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其普適性和實用性,也成為眾多普通家庭孩子改變命運的絕佳賽道。選擇新工科,讓夢想觸手可及!
標簽: 八維教育,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通信,全棧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