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位思考,是一個人最頂級的修養
什么是修養?
知乎有一個高贊回答是:“換位思考,凡事多替別人著想。”
曾看過一個故事。
一個農夫請盲人到家里吃飯,吃過飯時天已黑,盲人一定要回家。
農夫沒辦法,給盲人提了一盞燈籠,盲人很生氣地說:“你明知道我看不見,卻給我一盞燈,你這是在嘲笑我嗎?”
農夫解釋道:“正是因為你看不見,我才給你提一盞燈。雖然你看不見,但是別人可以看見你,就不會撞到你。”
盲人聽后很感動。
人有千萬個,心有千萬顆。
一件事,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有千萬種答案。
就如盲人摸象的典故一樣:
摸著大象鼻子的盲人說:“大象像蘿卜”;
摸著大象腿的盲人說:“大象像柱子”;
摸著大象背部的盲人說:“大象像張床”。
其實,這是大象的模樣,因為也是大象的一部分;
也不是大象的模樣,因為每個人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會不一樣。
所以,不論是親人、伴侶、亦或是朋友,懂得換位思考,學會將心比心。
如果每個人都能多一點理解,那么爭吵和矛盾就會少很多。
寬容來自理解,理解來自換位思考。
看過《增廣賢文》中一句話:“責人之心責已,恕已之心恕人。”
凡事懂得換位思考,是一個人最頂級的修養。
換位思考,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一個人身處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風景。
古時候,有個老婆婆每天都在哭,晴天哭、雨天也哭,大家都叫她“哭婆”。
一天,老和尚問她:“老人家,您為什么每天哭得這么傷心?”
老婆婆說:“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賣傘、小女兒賣草鞋。晴天,大女兒的傘賣不出;雨天,小女兒的草鞋賣不出,沒有生意怎么賺錢生活啊。”
老和尚說:“老人家,您為什么不這么想呢,晴天,你小女兒的鞋店前門庭若市。雨天上街的行人又都往你大女兒的傘鋪里跑,這樣不是就不苦了嗎?”
老婆婆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便聽從了他的勸告。
從此,天天笑的合不攏嘴,哭婆變成了笑婆。
十點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