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張雪峰又出新言論:就業最難的其實是普通本科生!更有專家稱,本科生就像“夾心餅干”論學歷沒有名校光環;論技能沒有大專生、高職生實踐操作能力,兩頭不靠,所以面對追求“性價比”的市場而言,就業的確沒什么優勢!于是,為了更好地就業,很多大學生們開始反向操作“先上本,再讀專,或提升技能”,你聽了以為是“玩梗”,其實說得一點不夸張!在就業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技能儼然已成為大學生們最有力的王牌!
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中,經濟學、管理學、文學等文科類專業畢業生占比達47.8%,而工學、理學等理工類專業占比為45.6%,醫學類占比僅為6.6%。相比之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就業市場需求監測報告》顯示,市場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占比高達68.3%,特別是先進制造、信息技術、醫療健康等領域。高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存在明顯錯位,導致部分專業畢業生供過于求,而部分行業卻“求賢若渴”。有媒體稱,在市場經濟大背景下,人才觀、教育觀、育人觀早已打破“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落后認知,更多信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價值綻放。在科技大爆炸年代,只有專業實用型、跨界復合型等各類人才充分涌動,才能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添磚加瓦。人生從來不是單行線,從個人而言,本科生讀??剖菫榱司蜆I,而從社會大環境而言,卻是市場需求和時代人才觀、教育觀的生動體現!
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大學畢業生數量連年攀升。2025年應屆高校畢業生數量已達1222萬,再創歷史新高。從2024屆春招數據來看,近幾年的應屆生offer獲得率平均維持在50%左右的穩定水平。從學歷看,大專學歷應屆畢業生獲得offer的比率最高,占比56.6%,且高于去年的54.4%。于是,近年來出現許多大學畢業生“回爐”職校學技能趨勢,希望獲得本科學歷和實用技能的雙重優勢,拓寬求職之路。對于“回爐”學習技能是否有助于就業這一問題,52.2%的畢業生給出了肯定答案,認為市場對專業技能需求大,“回爐”后就業機會更多,占比最高。與此同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2024年中國人才市場供需分析報告》顯示,全國技術性崗位人才缺口高達2200萬。工業和信息化部2025年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報告》指出,制造業人才缺口約為790萬人,其中高級技術工人缺口達456萬人。顯然,供需結構的失衡與薪資結構的錯配成了就業市場上最大的矛盾。當高技能崗位虛位以待、本科畢業生選擇職校打磨技能之際,學歷的所謂“降格”,實為一種理性“復位”。這不僅是對傳統意義上“唯學歷論”舊模式的破圈,更是對個人價值的多元化追求。
在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大背景下,新興行業如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智能制造等蓬勃發展。從政策層面來看,我國高度重視新興產業所需的新質生產力人才的培育,紛紛出臺相關政策,以培育新質生產力人才,搶占未來經濟發展的制高點。從市場需求而言,智聯招聘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新質產業的高校畢業生需求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占比最多,為73.0%;高端裝備、新能源的需求占比分別為11.2%、6.6%,也是新質產業招聘的主要行業。人工智能工程師、通信及硬件研發、移動/軟件/前端研發、運營/數據分析、運維/測試工程師、視覺/交互/設計等技術人員14類核心技術崗位的招聘職位數占比為22.5%。而他們的薪資也比傳統行業崗位更勝一籌,人工智能工程師平均年薪30~80萬,最高可達100萬+;前端工程師中高級崗位年薪達18~40萬元;而視覺交互設計師普通崗位年薪都在12~25萬左右,資深的UI/UX設計師年薪普遍在30~50萬。崗位需求大、薪資高、前景好已經成為新興崗位最有利的競爭優勢,吸引著大批學子們學習技術,掀起新一輪職業發展浪潮。
八維職業學校在職業教育領域深耕29年,十五大專業方向涵蓋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游戲等,均為當下熱門的領域。八維職業學校已成功培養數萬名新興領域技術人才,他們中有人從零基礎起步,如今成為大廠算法工程師;有人跨界學習,在智能駕駛領域拿下年薪50萬+的offer;更有985文科生、研究生通過大學生短期精英班5個月歷練,成功逆襲大廠程序員……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未來10年,這些領域仍將是就業的“黃金賽道”。
2025年,八維職業學校進一步推出20.1課程體系,集中發力百大高薪項目、2025新熱提薪項目、2025重點保薪項目,建立20.1卓越工程師強訓體系,打造具備專業技術、軟件設計、工程優化、項目講解、前瞻創新能力的“五邊形IT戰士”,一站式提升就業率、就業薪資、就業穩定性三大指標!
就業數據顯示,職業院校就業率持續領先,多年保持在90%以上。當本科生開始投身技術崗位,職校生逆襲高薪領域,這充分說明:企業真正看重的是實力,而非一紙文憑。學歷只是起點,能力才是職場通關的終極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