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正是各大企業爭搶人才的火熱時期。今年高校畢業生規模1222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就業成為人人關心的重要問題。最新消息,2025年前5個月,我國規模以上互聯網企業業務收入已突破7735億元,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動能。這龐大的數字背后,是數字經濟,特別是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應用的持續深化發展。今年4月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區域競爭力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連續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長率。AI已從概念走向實際應用,成為驅動產業升級、創造新增長點的核心引擎。從智能推薦、自動駕駛到工業自動化、新藥研發,AI技術滲透至千行百業,又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催生不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AI相關崗位成了就業市場的“香餑餑”。產業的飛速擴張,帶來了企業對AI人才的極度渴求。算法工程師、數據科學家、AI產品經理等崗位需求激增,然而“人才荒”卻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之一。企業為爭奪稀缺的頂尖人才,不惜投入重金。科技巨頭、獨角獸企業乃至傳統行業巨頭紛紛開出極具競爭力的高薪(例如,年薪達到60萬的算法崗,頂尖人才甚至可達百萬級),并提供優厚的福利和發展空間,以此來吸引并留住頂尖人才。
盡管當前互聯網行業中各細分領域存在較大人才缺口,但部分領域就業率卻與之成反比,企業依然高聲吶喊“用工荒”。對此,教育部敏銳捕捉產業脈動,明確提出圍繞人工智能等重點方向開設“微專業”。那么,什么是“微專業”?它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完整學位專業,而是聚焦特定前沿領域或崗位核心技能,設計的一組精煉課程(通常4-6門核心課,約10-20學分)。其核心目標就是為了提升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旨在快速響應技術迭代和產業需求變化,彌補現有專業設置可能存在的滯后性,讓學生能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掌握市場急需的硬核技能,實現與崗位的“無縫銜接”。據統計,各高校圍繞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12個急需緊缺領域的60個重點方向,建設“微專業”和職業能力培訓課程。目前,全國高校共設置2025屆畢業生修讀的“微專業”2654個,修讀畢業生7.4萬人。當然,高校畢業生除了可以選擇微專業繼續進修外,還可以選擇職業教育深造。
過去,職業教育是考不上高中和大學的學生的無奈之選。如今,越來越多人把目光投向職業教育。與微專業有相似之處——著眼幫助學生優化知識與技能結構,精準匹配企業對復合性人才需求。但是,與之相比,職業教育更強調實戰項目、企業認證結合,縮短培養周期,致力于打通從學習到就業的“最后一公里”。
八維職業學校以扎實的技能培養,為國家輸送了大量不可或缺的技術技能人才。當產業升級的浪潮席卷全球,我國眾多企業走上數字化轉型道路,急需復合型人才。為了在企業與學子之間架設貫通橋梁,八維職業學校懷揣著“創新教育,引領未來”的使命,以29年職業教育的豐厚底蘊為根基,勢要打破企業用人需求與學子優質就業間的壁壘。
八維職業學校“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模式,系統性結合企業用人需求與職業教育特色,最大限度發揮自身優勢與特長,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專業設置接軌、課程內容遞進、教學方法過渡、育人模式貫通”,打通從學習到就業的每個環節,拉近人才與企業之間的距離。
2025年,八維職業學校十五大專業方向迎來重大更新——“20.1卓越工程師強訓體系”,分別為:游戲專業元宇宙方向、游戲專業鴻蒙方向、云計算專業、人工智能專業計算機視覺方向、人工智能專業自然語言方向、物聯網專業、網絡工程專業、移動通信專業測試方向、網站工程專業、大數據專業、傳媒專業、建筑專業、國際新媒體專業、全棧專業開發方向、全棧專業產品方向。專業以產業為根基,課程則向崗位需求看齊。教學與生產深度對接,當產業吹響需求的號角,八維職業學校積極響應,精準培養適配人才。一次次帶領學生深入企業研學,直接把課堂搬到企業現場,讓學生與企業面對面交流,這不僅點燃了學子們對未來學習和就業的期待,更讓他們對專業的發展方向有了清晰的認知。
無論是高校的“微專業”探索,還是職教對產業轉型的高敏感度,都指向同一個核心——教育必須更靈活、更貼近產業、以能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為導向,這才是教育真正的作用所在。未來,八維職業學校還將肩負“創新教育,引領未來”之使命,帶領更多學生搭上產業轉型快車,為祖國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