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人才市場也在發生重大轉變,如果說過去靠體力勞動就能獲得一份不錯的工作,那么如今已然與過去大不相同。放眼望去,人才市場上對于低技能的勞動者需求量正在悄然走低,而擁有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能的求職者卻成了職場上炙手可熱的“香餑餑”。那么,今年以來,人才市場上供需方面有哪些趨勢值得關注呢?人才又應該做好什么準備才能應對市場的變化呢?
近年來,AI技術以其顛覆性的力量,成為推動各行各業變革的核心動力。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在同比增長最快的Top20職位中,人工智能相關崗位占據了六席,增速均超過30%。其中,機器人工程師和算法工程師更是以超50%的增速位列第一和第三。隨著科技進步,企業對高技能與高學歷人才的需求愈發強烈。據《2025中國人工智能產業人才報告》數據顯示,AI技術崗位中,碩士和博士學歷合計占比高達67.90%,且增速均超20%。畢業于985、211院校及海外知名院校的AI技術人才占比顯著,且平均年薪已達32.35萬元,但從業者期望薪資更高,為44.09萬元。這一現象不僅反映了AI技術崗位的稀缺性,也體現了市場對高端技術人才的強烈需求。未來,企業將愈發重視既懂專業知識和跨領域知識又擁有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據獵聘發布的《2025人工智能行業人才供需趨勢報告》分析,隨著企業對AI應用能力的重視從技術崗位擴展到更廣泛的職能領域,具備AI工具應用能力的運營人才也備受青睞。這一趨勢要求求職者不僅要深耕專業領域,還需不斷拓寬知識面和國際視野,培養跨學科的綜合能力。
盡管AI技術人才市場整體呈現增長態勢,但供需失衡問題依然突出。據脈脈發布的《2024年度人才遷徙報告》數據,AI人才市場的供需比僅為0.5,這意味著每兩個AI崗位只能匹配到一個合適的候選人。特別是在強化學習、大模型算法、多模態算法等方向,頂尖研究員和工程師供不應求??梢?,掌握相關技能的頂尖人才將擁有更多的職業選擇。在應屆生熱招崗位中,技術崗位占據主導地位。據智聯招聘發布的《2025中國人工智能產業人才報告》顯示,新發崗位數量的Top10中,有6個為技術崗位。其中,人工智能相關崗位在高薪崗位Top10中占據8個位置,月平均薪資超過40000元。這對于應屆生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需要他們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注重實踐技能的積累。從區域分布來看,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群成為AI技術人才的主要聚集地。然而,隨著一線城市需求重心的轉移,新一線城市如成都、蘇州、杭州等在AI領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些城市既提供了豐富的職業發展機會,同時也以較低的生活成本和宜居環境吸引了大量AI技術人才。求職者應當多留意新一線城市的職業機會,或許能發現更多的發展可能。值得關注的是,盡管諸多企業有35歲年齡限制,但是對于真正的技能人才來說,掌握核心技能才是真正在職場保持“長青”的秘訣。隨著AI工具的普及,近一年在簡歷中標注AI技能的人才數量同比增長86.61%,其中45歲以上群體的AI技能掌握率增速達81.56%。這一現象表明,掌握AI技術的人,能夠在職場中突破年齡壁壘。掌握新興技能對求職者在職場中保持競爭力,邁上職業發展的“新臺階”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興技術的崛起催生了大量新職業和跨界機會,數據分析師、人工智能工程師、區塊鏈專家等職業需求急劇增長。同時,制造業與人工智能、物聯網的融合,醫療行業與大數據、生物技術的結合等,也為求職者提供了更多的跨界發展可能。因此,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人生提前做好規劃,布局新興科技賽道,才能贏在起跑線。
八維職業學校在全國開枝散葉:北京永豐校區、北京昌平校區、北京房山校區、上海校區、江蘇校區、天津校區。這些城市都是國家科技戰略的核心區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與強大的外部環境相輔相成。獨特的產業優勢和發展潛力,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實習和就業機會,進而培養出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專業技能型人才。
與此同時,八維職業學校秉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崗位要求為標準,以優質就業為目標”的課程體系開發原則,打造了覆蓋數字經濟、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的十五大專業方向。每年針對行業當前發展狀況實時更新課程內容、實訓項目的開發與建設。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倍增,復合型人才成為企業競相爭搶的“香餑餑”。只有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積極關注新興職業,學習新興技術,我們才能在未來的職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職業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