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即將步入金秋九月,既是高校的迎新季,也是職場就業季。一邊是新同學懷著憧憬和期待走進大學校園,另一邊則是畢業生告別校園,走向職場,開啟人生的新階段。當1222萬大學生涌向市場,有的同學輕松拿下多份offer,而有的卻歷經數月依然在人海中徘徊。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在經歷了無數次“碰壁”之后,逐漸意識到技能才是“敲門磚”,于是選擇了“回爐再造”,從而也掀起了新一波學習技能的熱潮。
今年,“技能優先”似乎成了這屆大學生的集體共識。越來越多高分考生出于就業的考慮,主動放棄名校光環,優先選擇新興領域熱門專業,有的同學高考700多分放棄985,就是為了讀一個喜歡的專業;有的同學高考600多分毅然選擇報考職業類院校……類似的現象不勝枚舉。不僅即將入學的大學生在專業選擇上更務實,今年的畢業生們也紛紛加入“技能回爐”大軍。他們或是通過正規培訓系統提升職業能力,或是通過“技能交換”的方式在互聯網上“以技易技”,爭做斜杠青年,拓寬就業邊界。智聯招聘調研顯示,52.2%的畢業生認為“市場對專業技能需求大。”面對“專業遇冷”、就業難等困境,許多年輕人發現,只有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能,才能帶來明確的崗位、清晰的入職通道以及期望的薪資。因此,在這個“金九銀十”的就業季里,還沒收到offer的畢業生們再掀“技能回爐”熱潮。
前程無憂51job近日發布的《校園招聘白皮書2025》顯示,畢業生中研究生學歷占比逐年提升,但部分專業與市場脫節的問題仍未緩解。一方面,泛文科與傳統商科類專業畢業生面臨“人多崗少”困境;另一方面,制造業、新能源、芯片設計等行業的實操類崗位卻遭遇“人才荒”。“一邊擁擠,一邊空缺”,正在成為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真實寫照。教育部最新統計顯示,工科類本科畢業生簽約率達到86.3%,遠高于其他學科門類。理工科畢業生平均起薪比文科生高出1700元。為什么有的專業能在“就業寒冬”里一枝獨秀,而有的專業卻無人問津?真正的原因在于產業升級,“中國制造2025”、新基建、雙碳目標等一系列國家戰略層面的需求,直接帶動了相關專業的人才需求。工業和信息化部預測,到2025年,中國數字經濟領域人才需求規模將達到3500萬人,缺口超過1000萬。其中,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方向缺口尤為突出。《校園招聘白皮書2025》也指出,隨著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大量新職業、新崗位正在涌現。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等工科技術型人才正在持續走俏。智聯招聘《2024年數字化人才發展報告》顯示,87.5%的企業在招聘時更看重候選人的數字技能和學習能力,而非單純的專業背景。企業為技能支付溢價的現象愈發普遍。DeepSeek等新興企業招聘的人工智能工程師開出3萬元以上的月薪;某電商平臺為招募直播運營人才,開出了“底薪+提成”的超高薪酬體系,頂尖人才月入可達10萬元以上。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唯一可靠的競爭優勢是學習能力。當就業遇上AI,技能重塑不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出“終身學習”理念,即每個人都應將學習過程貫穿于一生。當下趨勢,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體現。學習不再止步于一紙文憑,而是貫穿人生全過程的持續投資。與其依賴可能隨時過時的“老本”,不如主動擁抱變化,學習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大數據等前沿實用技能,用硬核技術贏得未來。相比傳統學歷教育,職業教育具有周期短、針對性高、實踐性強的特點,能夠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幫助學習者迅速提升就業競爭力。
八維職業學校在行業深耕29年,創建了一套龐大的實訓項目庫,覆蓋智能駕駛、工業機器人、無人機、AIGC等眾多熱門領域。并根據行業、企業變化持續更新,確保學生所學技術始終與前沿同步。在教育模式上,八維職業學校深入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與眾多大廠達成戰略合作,有效獲取一手崗位信息的同時,不斷優化課程體系,為學生打造“真項目、真環境、真需求”的沉浸式實戰環境,讓每位學子都能在進入企業后迅速上手,省去企業“再培訓”的過程,在競爭力上快人一步。多年來,八維職業學校已助力眾多學子圓夢職場,更實現了個人與家庭的命運轉折。
迎新季的真正意義,不在于迎接一個新的環境,而在于迎接一個不斷成長的自己;就業季的核心價值,不在于找到一份工作,而在于找到一條持續發展的道路。在這個技能為王的時代,愿你既能腳踏實地錘煉當下所需的硬技能,也能仰望星空培養面向未來的軟實力。因為最好的投資,是投資自己;最好的事業,是自己用雙手創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