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要建立健全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升高等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這是自2023年印發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之后進行的新一輪部署!從2023年以來,全國高校陸續增設博士點1064個、碩士點2258個,撤銷博士點27個、碩士點285個;新增本科專業點3715個,撤銷和停招6638個;高職新增專業點1.2萬個,撤銷專業點8200余個?!暗?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的目標已經實現。那么,這是否也意味著新一輪的高校專業大洗牌將更加勐烈?未來十年,學生該如何規劃呢?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稱,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工作,強調要系統分析我國各方面人才發展趨勢及缺口狀況,根據科學技術發展態勢,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動態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學科設置,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提升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和貢獻力。在教育系統與行業部門聯動下,專業調整力度不斷加大,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區域國別等一批新興學科專業;加強戰略急需學科專業超常布局,面向低空經濟領域,打破三年一輪學位授權審核限制,支持有關高校設置相關目錄外學科;面向先進制造業重點領域啟動實施高技能人才集群培養計劃。這些“新學科”的興起,正清晰地向學子們傳遞一個信號:未來已來,機遇所在。它們不僅代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方向,更指向國家急需的關鍵領域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重心,選擇這些學科,就意味著選擇與時代同頻共振。
工業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長朱秀梅介紹,我國人才資源總量、研發人員總量均居世界首位,但產業人才隊伍存在重點領域人才數量不足、高層次復合型人才不足、高技能人才不足情況,調整學科專業是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重大務實舉措。
據《2025新質生產力數字人才白皮書》稱,中國數字人才市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供需失衡局面,這種失衡不僅體現在總量上,更表現為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有數據預測,到2025年數字經濟規模將超過60萬億元,屆時人才需求總量將突破7500萬人,缺口將進一步擴大至近3000萬。這一巨大缺口覆蓋了從基礎運維到高端研發的各個層級,成為制約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高端研發人才、復合型人才以及具備數據要素駕馭能力的專業人才尤為稀缺。以人工智能領域為例,算法研究崗的供需比僅為0.13,應用開發崗為0.17,呈現出嚴重的人才短缺。云計算領域同樣面臨嚴峻挑戰,供需比僅為0.27。智能制造領域預計到2025年需要900萬人才,缺口達450萬;網絡安全領域到2027年人員缺口預計達327萬。人工智能工程師(包括算法、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芯片設計與驗證工程師、電池研發工程師、智能制造工程師、云計算架構師、數據科學家、自動駕駛系統工程師等崗位更是一將難求。因此,新一輪的專業調整不僅是為了緊密對接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同時也為個人職業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時代契機。
國家近期重磅推出“人工智能+”行動,不僅是高瞻遠矚的頂層設計,更是一張清晰的人才戰略藍圖。它不僅宣告了未來十年,AI將與千行百業深度融合。更意味著,單一技能已難以滿足時代需求,未來需要既懂技術、又精通行業的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從近年來高校的學科布局調整中可見一斑:理工融合持續深化、文理滲透不斷推進、產教融合縱深發展,實現“教”與“產”的雙向賦能。那么在國家戰略布局下,如何抓住時代紅利?
為了破解這一時代命題,八維職業學校緊跟國家戰略發展與學科專業調整的步伐,對課程體系進行了全面升級,全方位助力學子掌握前沿技術,提升綜合能力,從容應對未來的機遇與挑戰:
選上升行業:在政策的加持下,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AI 玩家,在數據、模型開發、模型應用上占據優勢。八維職業學校20.1課程體系全面向AI再升級,培養AI時代的卓越工程師;選紅利專業:從AI行業產業鏈看,下游的核心是各行業落地應用,八維職業學校各專業已全面升級為“AI+”的復合專業:AI智能體開發后端、AI智能體開發前端、AI鴻蒙應用開發、智能AI物聯網開發、AI測試、AI運維、AI設計、AI產品、AI全媒體運營等,這些“AI+”的專業都是AI時代的紅利專業;選高價值項目:八維職業學校AI智慧項目庫精選大模型垂直行業數量多、投資大、成熟度高的真實AI智能項目,四階十月AI項目研發培養體系,保證每位學生具備AI落地研發能力和真實項目經驗;擁有過硬技能:八維職業學?!癆I+”卓越工程師體系,針對AI落地的各個環節及AI工具的局限性,增加AI技術方案專精內容,保證每位學生精技術原理、精解決方案、精質量控制,讓學生真正成為創造高價值的AI技術領軍人才。
未來已來,唯以才馭;時代所向,終抵所成。愿每一位學子都能在這場波瀾壯闊的進程中錨定方向、錘煉本領,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堅實力量。